關于無塵車間裝修公司電話內容如下:
1) 通風空調系統的設計應考慮線網資源的共享利用。
2) 高架站公共區不考慮設置空調,采用自然通風,設備管理用房區建議采用分體空調或變頻多聯空調系統。
3) 通風空調系統應按遠期(2039年)運營條件(預測的遠期客流和最大通過能力)進行設計,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設備可考慮近遠期分期實施的可能性或采用不同的運行模式。
4) 工藝設備用房的通風空調系統應根據相關規范滿足其工藝要求的運行環境。
5) 通風空調系統應為乘客提供適宜的環境,為地鐵工作人員和設備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運行環境。發生事故時通風空調系統應能迅速切換到事故通風模式,排除煙氣和進行事故通風,為乘客和消防人員提供新鮮空氣,保障乘客安全疏散。
6) 通風空調系統設計時應根據各區域運行時間的不同、運行性質的不同盡量分開設置。
7) 車站通風空調房間盡量按照就近服務和相臨布置原則,以盡量縮短空氣的輸送距離、減少運行費用。
8) 風亭的設計應與城市環境條件相協調并充分考慮城市主導風向的影響,防止進、排風氣流短路。風亭噪聲應根據所處的環境保護區域及周邊噪聲控制敏感點的位置,控制在有關標準所規定的范圍內。
9) 通風空調系統應采用運行安全、技術先進、可靠性高、節省空間、便于安裝和維護、高效節能且自動控制性能高的設備。
10) 通風空調系統的設計和設備的配置應充分考慮采用節能調節措施,應參考《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的要求。
11) 通風空調系統設計應滿足《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的要求。
12) 通風空調系統設備應選用運行安全、技術先進、工藝成熟、高效節能、節省空間、便于安裝和維護、且自身自動控制程度高的設備,并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立足于設備國產化。
1) 《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03)
2)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347 2003)
3)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06)
4)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45-95)(2005年版)
5)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
6)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2010)
7) 《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
8)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衛生部2006)
9) 《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2005)
10)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098-98)
地下車站公共區:
夏季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2.4℃ 相對濕度: 66 %
夏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28℃
冬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2℃
車站設備及管理用房:
夏季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4.8℃
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濕球溫度:28.1℃
夏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0.6℃
冬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1.1℃
1) 地下車站(站臺設置屏蔽門)
站廳夏季空調設計參數:干球溫度:30℃
相對濕度:40% ~ 65%
站臺夏季空調設計參數:干球溫度:29℃
相對濕度:40% ~ 65%
地下換乘平臺空調設計參數:干球溫度:29℃
相對濕度:40% ~ 65%
出入口通道(超過60m時)干球溫度:30℃ 相對濕度不控制
2) 設備管理用房設計參數見表14-1。
表14-1 設備及管理用房設計參數
房間名稱
冬季
夏季
小時最小換氣次數
計算溫度 (℃)
計算溫度 (℃)
相對濕度(%)
進風
排風
男女更衣室、乘務員休息室、票務室
18
27
40~60
6
6
車站控制室、電控室、變電所控制室
18
27
40~60
6
5
安全門控制室、AFC機房、銀行
16
27
40~60
6
6
通信設備室、信號設備室、外部通信室、
公安通信室
12
27
40~60
6
5
降壓變電所、牽引降壓混合變電所
——
36
——
按排除余熱計算風量
照明配電室、AFC配線間
16
36
——
4
4
工務工區用房、通信工區檢修室
16
27
<65
6
6
AFC電源室、蓄電池室
16
30
——
6
6
盥洗間、公共洗手間
>5
——
——
——
20
清掃工具室、車站用品庫、廣告設備庫、氣瓶室
——
——
——
——
4
污水泵房、廢水泵房、消防泵房
5
——
——
——
4
通風空調機房、冷凍機房
——
——
——
6
6
注:車站控制室、會議室等的空調換氣次數應不少于6次/h;盥洗間、洗手間排風量每坑位按100m3/h計算,且小時換氣次數不宜少于10次。
3) 站臺、站廳(當送風為同一空調器時按站臺送風溫差控制)△T≈10℃
電氣用房如采用冷風降溫時,送風溫差應保證在電氣設備空載時不結露的情況下,適當提高送風溫差, 一般取△T≈15℃~19℃。
其它設備管理用房區域 △T≈10℃。
4) 隧道通風系統主要設計參數
⑴ 隧道溫度:正常運行時區間隧道內最熱月日最高平均溫度≤40.0℃。
⑵ 阻塞運行時送風量保證斷面風速不小于2m/s,并控制列車頂部最不利點隧道溫度低于45℃。
⑶ 隧道煙氣控制流速:2m/s≤V<11m/s
⑷ 隧道內壓力變化標準:當壓力變化絕對值≤700Pa時,在1.7秒內隧道內的壓力變化應≤700Pa;壓力變化絕對值>700Pa時,壓力變化率必須<410 Pa/s。
5) 新風量標準
⑴車站公共區:
車站公共區空調季節小新風運行時取下面三者最大值:
a) 每個計算人員按12.6m3/h計;
b) 不小于系統總風量的10%;
c) 屏蔽門漏風量。
地下車站公共區空調季節全新風運行或非空調季節全通風:每個計算人員按30m3/h計算且換氣次數不小于5次/h。
⑵車站設備管理用房區:
車站管理、設備用房區:空調計算人員新風量按30m3/人.h計。
6) 通風空調計算人員數量
(1) 車站公共區
根據乘客在車站停留時間和車站客流情況,通過停留時間與小時高峰客流的關系計算得出站廳、站臺的通風空調計算人員數量。
非換乘車站公共區
乘客在車站平均停留時間如下:上車客流車站平均停留時間為按行車間隔加2分鐘,其中站廳停留2分鐘,站臺停留一個行車間隔;下車客流平均車站停留時間為3分鐘, 站廳、站臺各停留1.5分鐘,客流按車站遠期客流計算。
換乘車站公共區
換乘客流車站停留時間:換乘上車客流站臺停留一個行車間隔,換乘客流其它地方停留1.5分鐘。
(2) 車站設備管理用房
按室內實際人數計算,且計算總人數不得少于2人。
7) 噪聲標準
車站內站廳、站臺 ≤70dB(A)
通風及空調機房 ≤90dB(A)
非通風空調設備用房 ≤60dB(A)
管理用房 ≤60dB(A)
地面設施:通風空調設備傳至地面風亭、室外冷卻塔、布置在室外的空調室外機等地面設施的噪音應符合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及環評報告的要求,各類別環境噪聲值見見表14-2。
表14-2 環境噪聲值 單位:dB(A)
類別
適用范圍
時段
晝間
夜間
0
1
療養、高級別墅、高級賓館區
50
40
1
居住、文教區
55
45
2
混合區
60
50
3
工業區
65
55
4
4a類
交通干線兩側
70
55
4b類
鐵路干線兩側
70
60
8) 空氣質量標準
二氧化碳濃度 ≤1.5‰
可吸入顆粒物的日平均濃度 <0.25mg/m3
9) 流速設計標準
區間隧道早晚冷卻通風斷面平均風速 ≥2.0 m/s
金屬風道最大排煙風速 ≤20 m/s
非金屬風道最大排煙風速 ≤15 m/s
其它設計流速應符合相關規定要求。
10) 防排煙設計標準
⑴ 地下車站及區間隧道內設置防煙、排煙及事故通風系統。
⑵ 按全線同一時間內發生一次火災考慮,對于換乘車站,按同一車站同一時間發生一次火災考慮。
⑶ 一輛列車火災規模按5MW設計,同時考慮1.5倍的安全系數。
⑷ 列車發生火災且停在區間隧道內時,其控制煙氣流動的風速應根據隧道內煙氣控制模型的臨界風速計算確定,斷面風速應在2.0~11.0m/s之間。
⑸ 地下車站站廳、站臺、換乘廳的防火分區應劃分防煙分區,每個防煙分區的建筑面積不宜超過750m2,且防煙分區不得跨越防火分區;排煙量按每分鐘每平方米建筑面積1m3計算,排煙設備的排煙能力按同時排除兩個防煙分區煙量配置,并應有1.1倍的漏風系數;當站臺發生火災時,應保證站廳到站臺的樓扶梯口處具有不小于1.5m/s的向下氣流。
⑹ 地下站設備管理用房區在同一防火分區內總建筑面積超過200┫或單個房間面積超過50┫且經常有人停留的房間應設機械排煙;最遠點到地下車站公共區的直線距離超過20m的內走道(其排煙量應為走道面積加上不排煙最大房間面積計算),連續長度大于60m的地下通道和出入口通道設機械排煙。機械排煙系統的排煙量:在擔負1個防煙分區時,按60m3/(h?m2)計算;在擔負2個及2個以上防煙分區時,按最大防煙分區面積120m3/(h?m2)計算。單臺風機排煙量不應小于7200 m3/h,排煙設備應考慮10%~20%的漏風量,排煙時應設有不小于50%排煙量的機械補風。
⑺ 排煙口距最不利排煙點不應超過30m,排煙口不應被下方的設備管線遮擋。
⑻ 超過2層的設備管理用房區的封閉樓梯間應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車站控制室在車站發生火災時應相對周邊區域保持正壓。
⑼ 區間隧道通風系統排煙設備及煙氣經過的輔助設備要求在150℃能連續有效工作1小時;車站隧道通風系統、車站排煙設備及煙氣經過的輔助設備要求250℃能連續有效工作1小時。
⑽ 設計安全系數
通風空調系統的設備在利用設計計算值選型時,制冷機的冷量、空調器的冷量和風壓、水泵的水流量和揚程、風機的風量和風壓等均應考慮一定的安全系數。圖紙中表示最終的設備選型參數(風量、冷量、全壓、揚程、流量等)
空調器設備選型冷量 = 計算冷量
本文是關于無塵車間裝修公司電話的內容,小編轉載!